现在很多新式教育都提倡不能打骂孩子,要跟孩子讲道理。由于父母知识水平提高,确实纷纷按照如上所说,在孩子犯错的时候,耐着性子给孩子讲道理。同时,也有很多家长发现,有时候讲道理根本不管用,孩子也没听进去,根本没有打骂孩子效果来得实在。经常讲一阵子道理,发现无效之后,就又回到了暴力教育孩子的老道路。是讲道理的办法真的不好用吗?
家长首先应该反思的是,你讲的道理是否真的被孩子听进去了?还是因为方法不对,直接被孩子主观性地忽略了,从而没达到应有预想中的效果。其实,遇到问题,给孩子讲道理的思路是正确的,只是很多家长没有用对方法、找对场合,所以效果并不好。
道理讲了很多,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呢?
其实,根据心理老师的分享:太小的孩子根本就听不懂道理,也理解不了道理的涉及的影响、关系。因为他们的脑部还没有发育到拥有长久储存记忆的能力,大脑中基本难以形成长久的记忆,问问7岁之前的小孩就会发现,他们基本上很少记得几年前发生了什么事,到过什么地方。因此,他们的意识只能停留在眼前的事物上,对眼前的颜色动态有所反应,而无法连接到过去发生的事。
很多家长反映,之前就对孩子讲过很多次,自己的玩具不要随便乱扔,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上,也不要把玩具拆坏。道理也讲了,每次都条分缕析的,告诉孩子要保持家中环境的整洁,这是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,不能随意破坏。可是今天刚说完,明天玩玩具的时候,依然把东西扔了一地。说的次数多了,孩子依旧没改正,家长的耐心基本也要用完了,最后恼羞成怒,依旧用回了打骂的方式来管束。
不过,孩子与成年人本就是不同的,当成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时,会跟记忆中之前的类似场景做比较。比如看到地面,会跟昨天甚至前天的记忆中的画面做对比,经过对比,成年人会发现地面脏了,急需打扫。
但孩子不会,他不具备这种连续的思维模式,因为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这个阶段。所以,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,而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要把过去的感觉体验,用到现在的这种思维行动上。当孩子看到眼前的情景时,仅能想到现在而已,他既不会感觉到脏,也不会感觉到干净。
所以,很多家长苦口婆心的教导,在孩子身上就不好用了。有的时候,请不要跟孩子讲道理,多半是“左耳进右耳出”了,强权控制才是“对症下药”!不要指望孩子从小就有分辨的能力,家长的引导和选择权,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。
作为家长,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
1. 在孩子心智不完全时,家长别放弃自己的决定权
关于孩子的教育,在某些方面家长必须掌握主动权。比如孩子一日三餐,不能孩子说不想吃就不吃,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,每天都要摄入很多养分,保证营养的基本摄入量,对于孩子是必须的。如果孩子说不想吃饭,请家长一点要行使自己的主动权,同理,当孩子要求吃过多零食时,家长也要用强硬的方式阻止,零食吃多了会影响孩子正常吃饭,对成长没有益处。
小林家的孩子不爱吃药,每次生病就又哭又闹,说药太苦不想吃,哭得家长没办法。每次,小林都只能又哄又骗地让孩子把药吃下去,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,更有可能耽误孩子的病情。
这时就需要家长展示自己的绝对决定权,家长们切记,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跟孩子讲道理,也不需要用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把药吃下去。只需要用强硬的态度和语气告诉他:“你生病了,药必须要吃,没有商量的余地,不吃药,病就不会好!”
家长要让孩子知道,这件事是必须要遵守的,没有撒娇或是回旋的余地。同时,家长还需要注意,千万不要表现出愤怒和不耐烦等情绪化的姿态,这样会使得自己的威信力下降。一旦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情绪化,长时间以往,就不会重视这件事,只把它当做家长情绪的一种宣泄,从而无法形成规矩。
孩子们年龄还小,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,在一些情况下,家长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权力来控制孩子。不能为了所谓的自由,让孩子拥有过多自主选择的权利,因为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程度。相反,如果家长过度在乎孩子的自由,听孩子不停地辩解,或是与他们辩论,这些就经验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,因为孩子无法形成系统化的思维和记忆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会特别执着于本身的意愿,根本无法接受家长讲的道理,不仅不会养成孩子理性分析的能力,反而会使孩子思维混乱,阻碍成长。
2.等到孩子略微大一些,再逐步放权
独立意识是很多家长一直追求的,家长们对孩子管束,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尽早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。因此,等到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,具备联系思维和完整记忆力的时候,家长也不应该一直过多约束孩子。
比如,可以在生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逐步放权,让孩子放手去做。比如,让孩子决定自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,戴什么样的帽子,还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整洁习惯。在严格中适当放权,给孩子适当面额的零花钱,让孩子自由支配,从而培养孩子爱好和对金钱管理的意识。
孩子本身对金钱和生活的苦难缺乏认识,上课时老师带大家画飞机、跑车,孩子们大多不知道那些东西是什么。老师说:“飞机飞得很快,飞机在天上飞不堵车,蓝皮鼠开车小飞机在天上翱翔,非常快乐。”于是,孩子回到家里,就要家长给他买飞机,他要开着飞上天,家长听了简直哭笑不得。
不过,孩子有了零花钱之后,家长也要时常关心孩子们都买了些什么,并且给出改正的意见。在孩子教育中,家长不要害怕他犯错,孩子的问题尽早暴露出来,家长也就可以更早解决孩子的疑惑,让他在今后的成长中少走弯路。
3.和孩子有分歧,要学会引导,不要强制对抗
教育孩子的时候,家长要善于倾听,只有了解到孩子的意图,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。如果只是一味地与孩子争论,试图说服他们,往往只能是徒劳,因为孩子的思维根本与你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
很多家长反映,孩子经常与自己分辩,说话一套一套的,看似有些道理,不过深究看来往往幼稚可笑。孩子稍微长大一些,都会喜欢表达,为了达成自己的意愿进行分辩。通常而言,这场辩论很快就会演变成令人烦恼的、完全无益的争论。实际上,他们的思维只能支撑形成这些毫无道理的观点。
家长费尽心力与之辩驳,甚至配上强制性的态度和行为,大多无用。其实,家长站在一定高度看待事情,更容易看到孩子的问题,不要妄图让孩子的思维与成人保持一致。正确的做法是,在和孩子出现分歧时,不要取笑孩子,不要责备,也不要蛮横,而应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的思维。
“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”。希望各位家长,能尽到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,正确引导孩子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