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家的孩子可笨了,简单的算数都算不来”,“我感觉我家的孩子有多动症,坐也坐不住,到处乱翻”,“我家孩子也一样,看动画片比背书来劲,你说上学成绩能好吗”
在学校里经常听到等孩子的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,经常就是,我孩子这不好,那不好的。有时孩子在身边依然也会说,丝毫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。
这种“贴标签”的行为,在儿童心理是经常见到的,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身上的某种行为,或者某一部分、某种特征被家长认为的放大。如果家长的关注点只放在孩子身上不好的地方,就相当于给孩子贴上了这种不好行为的标签。这种贴标签的行为,对孩子的危害很大,标签贴上容易,想撕下来很难。孩子反而会在这种心理激化的作用下,将这种行为越发的放大,导致缺点行为越来越严重,所以,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,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的标签。
贴标签具体的危害我们就不说,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的情况下,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以及性格的发展,而且这些标签往往只是孩子身上的一小部分,很容易以偏概全。
那么,我们应该怎么做来避免我们给孩子“贴标签”呢?
1.就事论事
很多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,都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,或者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,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指责孩子。
孩子做错了一道题,就说孩子笨。其实,我们应该说,这道题应该这么做。
孩子没有安静的坐着,就说孩子有多动症。其实,我们应该说,这会应该安静的做这件事。
孩子不愿意上台表演,就说孩子胆小。其实,我们应该说,你很厉害,你能上台的话就更厉害了。
要记住,不论什么情况下,都要就事论事,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做过多的评价。换一种方式说,可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2.遇事先冷静
很多家长只是一时嘴快,一些话说出去以后总会后悔,刚刚是不是说的话太重了。但碍于身为父母的面子,又不愿意再拉下脸去和孩子解释,同时觉得孩子还小,不会怎么样。
这种类型的家长,建议在遇到事情的时候,先不要开口说话。给自己半分钟到一分钟的时间,尊重孩子,来想一下怎么和孩子说不会伤害到孩子,把孩子当做和你平等的人来对待。
3.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
很多事情发生后,家长总是以一个大人的角度来看待,但是孩子终究是孩子,看问题的方式和解决一些事情的方式不可能如同大人那样。所以,这时候身为家长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一下,如果我是孩子,父母这样说我的时候,我心里会怎么想?这样的话,家长在处理起一些问题的时候,就不会伤害到孩子了。
4.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
在陪伴孩子时,尽量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的优点上,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。孩子的成长从来不会是一成不变的。孩子也会随时随地爆发出一些闪光点。但很多家长对此却视而不见,认为这些都是孩子应该有的东西。所以,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,看到这些闪光点的时候,我们要经常表扬孩子,时间长了,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会越来越闪亮,身上的优点也会越来越多。
要做一个聪明的父母,尽量多关注孩子的优点,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,毕竟,孩子的未来总是有无限的可能!
文章评论